南塘村位于坛丘镇区北偏西,村名由港名命名。村东面是野河荡、西扇村、南万荡(乾隆时叫大琼荡,又称南迈荡),南与亭心村、蒲荡接壤,西连东屯村、北麻漾,北邻梅堰镇城角村。村部驻地南塘港北岸。村总面积为3.32平方公里,辖满、甲、胎、缺字4只圩;满字港、川桥头、塔港(西塔港、东塔港)、龙潭里、李家浜、漾口、家杫浜、南塘港、唐家浜、姚家浜、金家浜、荡口、朱家湾、老龙港14个自然村。
2000年7月,全村有村民小组15个;农户535户,人口1911人,其中男937人,女974人
一、区域
清乾隆前,南塘村属澄源上乡十九都一图、六图;乾隆后,为二十二都一图、二十三都七图。民国时属七区(严墓区)。民国18年(1929年)8月,为南塘镇。民国23年8月,为南塘乡。民国35年初,属中南乡的七保、八保、九保、十保,共37甲。民国37年2月,属善骏乡的十二保、十三保。
民国38年5月6日,坛丘解放,属严墓区善骏乡。1950年2月,属坛丘区南塘乡,辖塘南、漾东、金龙、麻梅、东南5个村,后组建互助组、初级合作社。1954年7月,属平望区南塘乡。1956年3月,属盛泽区梅塘乡,成立高级合作社时取名为梅塘七社。1957年10月,属盛泽区坛丘乡。1958年9月,成立坛丘人民公社以营编制时为六营,取名为南塘大队,辖15个生产队。1983年7月,恢复乡建制,大队改为村,村民委员会成立。1994年5月,实行镇管村制,属坛丘镇管辖,直至2000年7月。
二、经济
(一)农业
南塘村农作物以水稻、三麦、油菜、蚕茧为主。1976年,全大队耕地面积2872.4亩,其中水稻面积2385.2亩,粮油总产1452.7吨,蚕茧总产22.07吨,农副业总收入46.63万元。 1999年,全村耕地面积2071.4亩,其中水稻面积2071.4亩,粮油总产1485吨,蚕茧35吨。
(二)工业
新中国成立前,南塘村的工业只是家庭小手工业和丝织业。60年代,大队办起粮饲加工厂,南塘港上有铁匠铺、裁衣店、理发店及百货商店。70年代,大队办起木工厂、丝织厂、涂锌厂。 1994年,村办丝织厂转制,发展个体丝织业。1999年,全村工业产值5600万元,经济总收入4846.2万元,年人均分配5255元。
三、社会事业
(一)教育
民国3年(1914年)9月,程家声创办国民小学于程家厅堂。民国18年,南塘国民小学竣工启用。1954年,南塘小学更名为南塘乡中心小学。1958年,南塘小学被确定为南塘辅导片片校。1964年7月,漾东滩办1所耕读小学,60年代末停办。1968年下半年,南塘小学办“戴帽子”中学。1976~1978年附设高中班,仍为片辅导校,辖西扇、东屯、桥门等村校。1981年下半年,中、小学分设。1991年,南塘中学撤并至坛丘中学。1995年下半年,南塘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并入坛丘中心小学,保留一至四年级学生。1996年下半年,西扇村小学的三四年级学生并入,重新恢复五年级。1998年下半年,南塘辅导校管辖东桥、西扇2个教育点。2000年7月,南塘小学有初级小学5班,学生179人,教职工6人,学校占地面积1284平方米,建筑面积772平方米。
(二)卫生
民国18年(1929年),金垚春在南塘港开设中医诊所。民国20年,陈梦舟在塔港开设中医诊所。1968年,大队派人去学习医疗技术,成为大队首批赤脚医生。1969年,大队办起合作医疗站。1986年,村卫生室开始创建合格卫生室,1992年,村卫生室成为合格卫生室,1997年成为甲级卫生室。 2000年7月,村有甲级卫生室1所,乡村医生2人。
(三)其他
民国14年,严墓区创办《新严墓报》,报社设在南塘国民小学。民国21年2月3日,南塘正式安装电话,抗日战争时停止,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。70年代,大队筑好拖拉机路。1958年,公社水产养殖场办在李家浜口,目莲桥处。1983年,村通自行车路;1986年,通公路。1995年,村通自来水。1997年,镇在唐家浜征地建垃圾填埋场。1998年,成为吴江市电话村;通公交车。1999年,村通有线电视。
四、集体荣誉
1977年,大队被中共吴江县委、县政府评为“农业学大寨”先进集体。1981年,大队蚕茧总产超历史,受吴江县政府表彰。1985年,村丝织厂被中共吴江县委评为先进集体。1988~1995年,村被中共吴江县(市)委、县(市)政府评为先进集体、文明单位、工业明星村等。
五、历任党支部书记
自中共南塘村(乡)党支部组建初至2000年7月,历任支部书记(依次):杨官宝、吴仁奎、陈阿金、胡叔浩、王金良、陈阿金、吴仁奎、陈伯明、王金良、钮根林、朱小荣、钮根林。